染色体核型分析(什么是染色体的核型分析)

Zbk7655 阅读:2 2022-01-28 13:12:16 评论:0

如何读懂染色体显带及命名

欢迎来到基因探索的世界,了解更多关于染色体显带及命名的精彩知识。在这个复杂的遗传语言中,每个数字和字母都隐藏着关键信息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解开“15q11.2”这一命名背后的科学密码。

染色体结构的三重奏

染色体的结构并非简单的线性,而是由三种类型划分:中央着丝粒(近端无着丝粒)、亚中央着丝粒(部分着丝粒)和近端着丝粒(端粒)。这三种类型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特性,如图1所示。

核型分析与命名规则

核型分析是根据染色体大小和特征进行分类,如女性的46,XX和男性的46,XY。这是一种基本的染色体组成模式,通过细致的分类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个体的遗传特性,如表1中所示。

显带技术的精密识别

T带(T band): Giemsa染色使染色体末端显现出深色特征,帮助区分不同区域。

C显带(C banding): NaOH或Ba(OH)2处理后,异染色质区域显深色,常用于检测Y染色体等变化,如图4所示。

N显带(N banding):硝酸银染色揭示核仁组织区(NOR),Ag-NOR着色反映染色体活性。

G显带(G banding):作为常规核型分析工具,G显带通过深浅带区分着色强度,清晰地呈现染色体带纹。

ISCN命名系统:用于统一国际上对染色体区带的识别,最新版本为ISCN2016,提升了交流的效率。

高分辨率显带:精确到兆碱基(Mb)级,如1p31.1-33区段,有助于断裂点定位的准确性提升。

芯片分析:结合G显带和荧光原位杂交(FISH)技术,提供亚显微结构的精确检测。

例如,通过芯片分析,我们可能描述一个正常女性的染色体阵列为arr(1-22,X)×2,男性则为arr(1-22)×2,(XY)×1。异常染色体如20q13.2q13.33缺失核苷酸的情况,会标记为arr 20q13.2q13.33(x1)。

要深入了解染色体显带的秘密,不妨关注“基因部落”公众号,获取更多实用的遗传学知识。参考文献:《医学遗传学案例版》(税青林主编)和《医学遗传学第8版》(罗伯特·努斯鲍姆等)为你揭示这一领域的深度解析。

什么是染色体的核型分析

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以分裂中期染色体为研究对象,根据染色体的长度、着丝点位置、长短臂比例、随体的有无等特征,并借助显带技术对染色体进行分析、比较、排序和编号,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情况来进行诊断。核型分析可以为细胞遗传分类、物种间亲缘的关系以及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。

分析方法:

镜下选择染色体分散适度(不过于分散和相互重叠),染色体长短合适,染色清晰的分裂相,在油镜下观察。

1.计数

将一个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自然位置划成几个小区,为了防止重数或漏数,可按其镜下形态画出简图然后计数,确定有无数目异常。人类正常体细胞2n=46,其中常染色体22对,性染色体1对,正常男性核型表达为46,XY,女性核型表达为46,XX。

2.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,确认随体

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确认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粒、长臂和短臂以及某些染色体短臂端的随体。

3.识别染色体的类型

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,通过着丝粒彼此连接。自着丝粒向两端伸展的染色体结构称染色体臂,染色体臂分为长臂和短臂。根据着丝粒位置的不同,可把人类染色体分为三类:中央着丝粒染色体,长臂与短臂几乎相等;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,长臂与短臂能明显区分;近端着丝粒染色体,短臂极短,着丝粒几乎在染色体的顶端。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、次缢痕的位置以及有无结构上的畸变,比如断裂、缺失、重复、易位、倒位、环状、等臂染色体等。

4.判断性别

根据Y染色体有无判断性别。G组染色体为5条(2l,22对+Y),则为男性。G组为4条(21,22对),则为女性。可将染色体以不同色彩进行标记,按ISCNl978规定进行配对,描绘于记录本上。习惯上先记述G组,以判断性别,然后再找D,E,F,A,B组,最后分析C组。再逐一细看,观察每一条染色体的结构有无异常。如有结构、数目畸变时,需记录属何种类型畸变以及畸变发生部位染色体号,单臂或双臂。

5.核型照片剪贴

根据ISCN规定的各组及各号染色体的结构特征进行分组、排号,依次找出A,B,D,E,F,C组,最后辨认C组,即在每条染色体旁用铅笔标出其组号;然后将每号染色体剪下,将每组染色体按照大小顺序依次排列;最后,将染色体排在染色体核型分析表的相应位置上。粘贴时,应使染色体的短臂居上、长臂居下,并使着丝粒在一条直线上。剪贴过程要细心,防止丢失染色体。

6.拍照,并进行核型分析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